【临床】同样是肌酸激酶同工酶MB亚单位(CK-Mb),为何结果有差别?
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AMI)是指因持久而严重的心肌缺血所致的部分心肌急性坏死,临床特点是起病急,致死率高。
肌酸激酶同工酶MB亚单位(CK-MB)的检测是早期诊断急性心肌梗死和有无心肌坏死的重要指标。特别是对于心电图无Q波的急性心肌梗死和再发性心肌梗死,血清中CK-MB升高具有决定诊断的作用。
在急性心肌梗死或心肌炎症状出现后3-6小时,血清中CK-MB显著增高,12-24小时达峰值(增长至正常值的 10 ~ 20 倍),如无并发症3天后回复至正常水平。发生 72 小时后其肌酸激酶同工酶仍持续升高,则提示患者的心肌坏死呈继续恶化趋势。
如果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肌酸激酶同工酶在恢复正常后出现再次升高表现,则说明患者的原有梗死部位有所扩展或者是有新的梗死灶出现。肌酸激酶同工酶增高的程度能够准确地反映出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心肌梗死面积大小,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依据。肌酸激酶同工酶出现高峰的时间可以作为临床判断溶栓治疗成功与否的参考依据。
工作中,经常遇到临床医生询问同一位患者在同一时间采集血样送检,但检测的“心肌酶五项”中的CK-Mb与“心梗三项”中的CK-Mb结果却不一致,一个结果正常而另一个异常,不知道到底以哪一个结果为准?实验室是否检测有误?
要解释这个问题,首先需要搞明白这两者到底检测的东西是否一致?实际上,目前检验科开展两种方法的CK-MB检测,但分别检测的是“心肌酶五项”中的CK-Mb酶活性以及“心梗三项”中的CK-Mb酶质量,一个是酶活性而另一个是酶含量(质量),两者存在本质区别。
为了方便大家理解,以表格的形式分别说明两者间的区别:
综上所述,“心肌酶五项”中检测CK-Mb酶活性的方法,由于方法学本身的局限性,当遇到患有恶性肿瘤、脑神经损伤、平滑肌受损或体内含有巨CK酶的患者时,在其血清中可有较高水平的CK-B亚单位存在或出现线粒体CK(CK-Mt),此时由于CK-Mb当中的B亚基活性不能被抗-M抗体所抑制,在测定CK-MB活性时会出现假性增高现象。这也是为什么在同一患者出现不一致结果时,多为CK-MB酶活性升高但CK-MB酶质量却正常的原因。
在排除标本质量不合格的情况下,CK-MB质量检测所受影响因素较CK-MB活性检测影响因素较小,当二者结果不一致时,建议临床医生能够结合患者临床表现、心电图、肌钙蛋白、肌红蛋白等其它实验室指标,综合评判AMI的诊断和疗效可能更合适。
来源:济南百博生物技术股份有限公司